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住在基督裡


講道內容
講題:住在基督裡
經文:約翰福音15:4-8、馬太福音11:28-29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七月二日
一、前言
記得有一年暑假,在老師的鼓勵下參加校園團契舉辦的福音營,從小在教會長大的我,也舉手決志接受耶穌成為我的救主,並經歷生命的自由釋放。還記得我從營會書攤中買的第一本屬靈書籍是慕安得烈的「住在基督裏」,那年我升國中三年級,這本書陪伴我下山後的第一個月,每天閱讀一章節,幫助我繼續親近神。雖然在當時我沒有任何神學和教會歷史的基礎,但單單從閱讀此書,咀嚼字句和省察內心再化為禱告,渴望住在基督裏的心因而增加,一路陪伴我度過高中聯考前的日子。會提起這本書,是前幾週收到校園團契同工來信,為了60週年慶祝,他們邀請好些牧長來推薦校園出版的書,藉此機會寫推薦重讀,再次聽見慈愛的救主耶穌對我(也是對每一位基督徒)的呼召──從「到我這裏來」到「住在我裏面」。在本主日講道中,要透過兩段經文和慕安得烈的一些領受,和大家分享這寶貴的信息。
在這本書的前言中,有一段針對剛信主的基督徒真實又有吸引力的邀請:什麼原因吸引你到主這裡來?有的可能是害怕罪和罪的刑罰,有的是渴慕天父上帝無窮的大愛,或是盼望脫離疲倦和掙扎,得享安息,或是盼望承受榮耀的永生應許。不管是什麼原因,主耶穌都發出邀請說:「來跟隨我。」跟隨我,緊緊跟隨,這些應許都是真實的,你來就對了。但主耶穌除了說來跟隨我之外,祂還更進一步說,歡迎你來,來住在我裡面。住在基督裡,是耶穌的應許和命令,但卻往往沒有得到該有的注意,為什麼呢?
有關和上帝同住,我就想起曾經在主日學聽過一個很美好的故事。主日學老師說,有一個人和上帝很好,常常和上帝一起散步同行。每天都和上帝一起走,走著走著,越走越遠。有一天,當他們走到很遠的地方,上帝就對他說,走這麼遠了,就不要再回去了,跟我一起住下來吧!結果那個人就被上帝留下來住。這個人是誰?創世記五章22節記載那個人叫以諾,和上帝同行三百年,所以上帝把他取去,他就不在了。不知這是哪個主日學老師開始這樣講的,好美的故事,不是嗎?但耶穌所說的,不僅是與我同住,而是住在我裡面。什麼是住在我裡面?這在我們信仰旅程中,是一個怎樣的境界?什麼又是我們住在基督裡的挑戰和障礙?讓我們一起來查考兩段經文。
二、第一段經文(約15:4-8)
1.葡萄樹在舊約中的象徵意義
這段經文是耶穌在最後晚餐中,跟門徒所說的一段話,耶穌說「我是真葡萄樹」。有關葡萄樹或葡萄園的故事,在舊約中一再出現,作為以色列的象徵和記號,但每次舊約提到葡萄樹這個象徵時,往往和敗壞連在一起,沒有結出好果實,上帝透過先知來責備以色列百姓。所以當主耶穌一開始說「我是真葡萄樹」,指的祂已經超越以色列民族、聖殿、猶太節期、摩西等,如同我們上週在希伯來書中所說的PK比較那樣,主耶穌說,我才是真實的葡萄樹。
2.葡萄樹與枝子的連結
接續第5節提到葡萄樹和枝子之間的連結,耶穌藉此表達祂要門徒住在祂裡面。住在主耶穌裡面像什麼呢?就像同枝子連結上葡萄樹,時時刻刻領受養分和水分的供給,那是表明和耶穌有生命的連結,是會漸漸長大成熟,並會在適當的季節結出一串串多汁的葡萄。相反的,如果不住在主耶穌裡面,就好像枝子被修剪,剪除丟在外面,最後只能枯乾並用火燒掉,什麼也沒有留下。耶穌在約翰福音書這個最後一個「我是」的比喻中,用了這麼嚴重的對比,關於枝子連結在葡萄樹和沒有連結在葡萄樹上的明顯差別,關於結果子和不結果子的後果,耶穌在開始呼召門徒時,對他們說「來,你們來跟隨我」,而在最後晚餐時,耶穌進一步對他門徒說「來,你們來住在我裡面」。
3.第7-8節表達的一種正向循環-上帝話語、祈禱、榮耀上帝和成為門徒
在第7-8節說:「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對基督徒來說,這是多美的應許。住在基督裡面並不是神祕主義式的想像,只給某些特別領受的跟隨者。在這裡,耶穌所指的「在基督裡」,是透過遵行耶穌所說的命令,遵行上帝的話語。我的話留在你們裡面──有神的話常在心中,就不會隨便妄求。你們所想祈求的,都給你們成就──是因為所求的都是照神旨意求的,既然是照神的旨意求的,神就照祂旨意來成就。而結果是,當神的旨意得成就,天父因此得榮耀,而我們也因此顯明成為主的門徒。從讓上帝的話語內住,到依照上帝的心意祈求,再到經歷上帝旨意的成就,使神得榮耀,並顯明我們是主的門徒,就成為一個良性的循環,是主耶穌要我們住在祂裡面的應許和命令。所謂應許,是耶穌做祂答應要做的,邀請並讓我們住在祂裡面;所謂命令,是耶穌要我們做我們應該做的。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是否羨慕成為這樣的人?渴望能順服祂的引導,學像主耶穌的樣式,成為祂所要你成為的人,只做祂要你做的事,並在一生中經歷與祂不間斷的交通,常常享受主恩的甜美。這真是讓人羨慕的境界,不是嗎?
三、基督徒信仰歷程中的真實困境
1.基督徒為什麼不能常住在基督裡的原因?
然而,在基督徒信仰歷程中,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的困境中,好些時候是我們往往願意跟隨主,但很難達到常常住在基督裡面,去經歷那種和主不間斷的交通。原因何在?牧師歸結一些原因,包括:是因為神學觀點、個人因素、或欠缺教導方法。
首先,是神學上的原因。是認為因著人的不完全,在人一生中真能達到那種和主耶穌親密不分開的喜樂和平安嗎?或者這只是一種最佳的理想狀態,只有脫離肉體見主面時才能真實發生,把這當成一個神學的議題探討。如果你在神學上不認為有可能,也將影響你對這段經文的應許和命令的理解。其次,這也會和個人因素有關。因著個人的罪和軟弱,還有外在環境試探的影響,自己在屢次的挫敗中,雖然已經一試再試,但終究沒有辦法過那樣得勝榮耀的生活,信仰的應許和實際生活的張力,有時會讓人灰心氣餒,心裡好像有些一再指責的意念:「你這樣,上帝還想要上帝的愛和接納喔?」便失去剛信主時體會主恩的滋味,甚至漸漸選擇去做一個「有名無實」的基督徒。第三,你相信可以,但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究竟要怎樣才能達到呢?基督徒在重生得救上知道人因信耶穌得以稱為義,這是福音的好消息,但在通往成聖的道路上,路標就不太清楚,叉路也不少。一不小心就容易走上依靠自己的路,靠自己的努力,努力結果子,其實內心卻還十分辛苦。或是陷入在與人比較的自義中,對外表現很好,但在家裡、在自己內心,其實是逐漸活在表裡不一的張力中。或是只感受到基督徒被期待的標準好高,只看見遠處的美景,但好像一直在繞圈圈,好像跟著以色列百姓走進曠野,一圈一圈的繞著,而不確定這是怎麼一回事。親愛的弟兄姊妹,這些原因和處境、這樣的困境也是你的困境嗎?
四、第二段經文(太11:28-29)
如果在第一段經文中,耶穌指出住在祂裡面是一種生命連結的親密狀態,吸引我們前往。那在這第二段經文中,祂指出我們該怎麼做:「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8-29)
耶穌同樣提出這樣的邀請和應許,來到主面前,在主裡面得到真正的安息,放下那些勞苦重擔。而耶穌的方法和命令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學習耶穌的樣式,背負主耶穌的軛,這是什麼意思呢?耶穌請我們把祂的軛放在自己的肩頭上,就像當時兩頭牛一起來同負一軛那樣,猶太人用「軛」來表達完全的順服。祂說我的軛是容易的,「容易」在原文中可以當作「完全合適」。軛是農夫放在牛上要耕作的木頭器具,完全合適的軛,是指合適不致磨傷頸項的軛。我的軛是容易的,耶穌要說的是,我賜給你的生命並不是苦惱的重擔,你的工作、你的服侍、你的生活正適合你。你的重擔將和耶穌一起來擔。耶穌說:「我的擔子是輕省的」,並不是說這擔子容易背負,而是在當我們願意順服而背負時,主自己就賜下力量和喜樂去完成它。當主說,學我的樣式,我心柔和謙卑時,是主耶穌向我們保證,祂要像母親扶持小孩一樣,細心照顧引領。
在此引用一段慕安得烈的話來做補充說明。「神帶領並製作器皿的特點,可以從兩個階段看出來。 第一個階段是預備期,器皿接受了神的命令和應許,經驗上混合了努力與無能的感覺,有失敗也有部分的成功,因而喚醒裡面神聖的盼望,期待那更美的事,這一切都在訓練人進入一個更高的階段──成全期。當成全期來到時,信心承受了應許,在以往常常徒然掙扎之處歡喜快樂。這條律可以有效地應用在基督徒生活的每一部分和每一樣不同之德行的追求上……在一切關乎我們救贖的事上,是由神起頭的。當神作完初步工作後,就輪到人做他該做的部分了。他努力地順服,為要達成目標,他必須藉著這過程發現自己無能為力,以致在絕望中向自己死掉,因而自動且明理地讓神來成全最後的工作,其實他早已不知不覺地接受了神最初的工作。」
用我自己的話來說,這是指:
1.救恩是上帝白白賜下的,這是神最初的工作。
2.我們受邀請來回應,努力順服為要達成目標。但危險一是自己為可以靠自己達到,危險二是發現自己達不到而心灰意冷。但這過程是預備期,還有後續的。
3.當發現自己繼續努力要順服,卻又無能為力時,轉而讓神來成全最後的工作,這過程會經歷更相信神,依靠神大能和神在愛中的接納。發現原本掙扎處竟然會有歡喜快樂,經歷靠主得勝,住在基督裡就是如此的歷程。
五、結論
當我們研讀這兩段經文,也讓我們聽見主耶穌認真的邀請──「來,來住在我裡面,我也住在你裡面。」在另一處加拉太書2章20節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耶穌邀請我們住在祂裡面,領受祂的愛和安息,重新看身上的勞苦重擔,雖然還在,但我們學習耶穌的順服,時常親近祂,從上帝的話語中支取力量,在禱告中學習體會上帝的心意。就在我們發覺不能依靠自己成就這些時,那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就幫助了我們,心中喜樂感恩,我們經歷了住在主耶穌裡面,在同時主耶穌也在我們裡面。
最後,跟大家分享牧師這禮拜拍的三張植物的照片,看大家看到了什麼?第一張是從逆光中望見的葉子,有上帝創造的用心和美好;第二張看見這樣的葉子,是翠綠有生機的,每個小葉子都連結在枝子、連結到根來支取養分水分。最後一張,我也發現一根沒有連結的枝子,那是逐漸枯乾和毀壞,請大家仔細看一下這幾張照片,想想現在你我的生命處境是什麼?同時,我也在想,如果我們教會每一位都住在基督裡,都連結於主耶穌基督,也讓基督在我們裡面,那我們和平會教會成為怎樣的不同?請注意,牧師說的不是大家都投入服侍,而是大家先都連結於主耶穌基督,我們教會會有怎樣的不同。願我們在人的有限中,透過跟隨主、住在主裡面,讓我們每一天的生命,如同這樣的葉子,有生命力。這是牧師對教會深切的禱告,也是你的禱告嗎?如果是,我們一起同心禱告。

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同為信心的見證人


講道內容
講題:同為信心的見證人
經文:希伯來書11:1-2、13-16、39-40、12:1-3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會是忙碌的主日,我們要辦理執事預選的投票,需要我們在籍的成人陪餐會員,在一樓報到領取選票,圈選出50位執事候選人。同時,本主日也是我們暑假青田營和金華國中服務隊的差遣式,將要在第二堂中舉行,另外還要歡送台神的見習神學生。這段時間我們樂活讀經的進度,正在讀希伯來書,上半年已經快結束,下半年有另外一本讀經筆記本,免費提供大家使用,記下每天讀經的心得,歡迎大家在一樓大廳索取。在今天,牧師要將整個希伯來書全書的主要概念走過一次,並用這段經文,和大家一起思想,有關信心和成為見證人是什麼意思。

二、希伯來書綜覽
1.耶穌超越三位舊約人物
希伯來書,在新約27卷書中是很特別的一卷書,文字優美,意義深遠,特別焦點在耶穌基督的本性和救贖上。這卷書的作者不詳,有人認為是保羅,卻也發覺其中好些概念和用詞跟保羅其它書信不大一樣。最初的讀者是誰?從整卷書中的主題,關於舊約的歷史人物、祭司制度,以及大量引用舊約等來推測,主要對象應該為教會中猶太信徒,特別是在面對一些苦難和逼迫,有可能因此轉回原有的信仰,作者透過這卷書,來勸勉面對這處境的基督徒。同時,他所用的方式也特別,採用比較法將耶穌和好些對象一一做比較。
如果用現在年輕人的用詞來表達,整卷書13章中的前10章,是一個PK(player killer 意思是玩家對戰)的場子,在1-7章中,作者先讓天使和耶穌PK,舊約中上帝透過祂的使者(天使)向人傳達信息,耶穌在身分上超過天使。再讓摩西登場,這位舊約帶領百姓的領袖,和耶穌PK,耶穌和摩西一樣盡忠,但耶穌有如建造房屋者(創造者),摩西有如房屋(被造者),耶穌在治理上勝過摩西,也配得更多的榮耀。第三場,是大祭司亞倫,這位舊約獻祭制度的執行者和耶穌PK。耶穌不屬於利未支派,而是屬於猶大支派,怎能有祭司的身分?但作者指出舊約在亞伯拉罕時代,曾有一位祭司麥基洗德,在亞伯拉罕征戰得勝回來時,麥基洗德在路上迎接他為他祝福,亞伯拉罕將十分之一獻給他。聖經中沒有記載關於他的身家—作者引申說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和神的兒子相似,意思是耶穌成為祭司,就如麥基洗德這樣,不是因為利未族的血統,而耶穌所做的獻祭,獻上他自己,一次獻上永遠有效,勝過亞倫和歷代祭司的獻祭。第三場PK也是耶穌得勝。藉由這樣一次次的比較,讓耶穌的身分和在救贖中的角色更加清楚。
2.耶穌超越三項舊約的重要事物
接續,在第8-10章說起耶穌另外的三個超越,不是跟人物做比較,而是跟舊約中三個重要的事物做比較,有如下半場的PK。耶穌成就了更美的約,成為新約取代了舊約的地位。耶穌是更完備的會幕,會幕是舊約中親近上帝的聖潔場所,但依據舊約律法所建造的會幕,在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時,會幕中至聖所的幔子就已裂開,藉由耶穌可以坦然來到上帝面前。同時,耶穌也成了永遠的贖罪祭,勝過舊約中所有動物的祭物,一次獻上就永遠有效。
3.穿插五處警戒的話
同時,在整卷書中也有五處提到警戒的話,穿插在每場PK場景中做適時的提醒,有如機會教育,警戒讀者不要忽略救恩,不要如同墮落的天使撒旦、也不要如同漂流四十年的以色列百姓,在曠野惹上帝生氣;還有警戒不要停留在吃奶的光景,要盡力追求信仰,警戒他們不要只有在體驗過主恩滋味後,又冷淡後退,警戒他們不要故意犯罪,否則將來會落在上帝的審判中。
我在想,如果我是最初收信的猶太基督徒,藉由希伯來書作者這樣結構清楚、論證有力的教導,加上這些用語強烈的警戒,不管是在信仰的知識或情感上,都會感受到那種逐漸累積的力道,就好像連續擊打在信仰的懷疑上面,將懷疑粉粹。就算我們不是處在當時猶太基督徒的信仰團體,對我們當中剛受洗的基督徒們來說,雖然好些用詞還需要輔助的介紹,但透過希伯來書的論證和勸勉,也能對耶穌和舊約聖經諸多概念作連結和比較,認識這位貫穿舊約和新約聖經的耶穌基督,以及祂救贖的特殊性和超越性,認識我們所信仰的耶穌基督是誰。

三、偉大信心的篇章
1.信心是什麼?
再來,就是今天所讀的希伯來書11章全章,因為時間的緣故我們沒有全部讀過,但整章都圍繞在關於「信心」的主題,透過信心說起基督徒的角色。作者在第11章有幾處定義並解釋信心是什麼,照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第1節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情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情能肯定。這是指信心一般的定義。而第6節特別指對上帝的信心,人沒有信心就不能得到上帝的歡心。凡是到上帝面前來的人都必須信上帝的存在,而且信他要賞賜尋求他的人。
2.流覽舊約信心名人堂
整個11章說起舊約以色列歷史中,那些信仰的偉人,如何在信仰的道路上,相信有上帝並相信上帝要賞賜那些熱切尋求上帝的人。包括:從亞當夏娃的兒子亞伯、與神同行的以諾、順服上帝呼召的亞伯拉罕、憑信心相信將要懷孕生子的撒拉、還有以撒、雅各憑信心為子孫祝福、約瑟臨終前憑信心交代遺囑,有一日要子孫帶著他的骨骸回迦南地。還有摩西憑信心承接出埃及的大使命、妓女喇合憑信心接待以色列的探子,以色列人憑信心讓耶利哥的城牆倒塌。此外還有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這幾位士師,以及撒母耳忠心的侍奉、大衛憑信心相信上帝帶領,不願傷害掃羅王。還有尚未提到名字的許許多多人,可以讀出來像但以理、以賽亞、以利亞等先知,面對各樣的苦難和逼迫,甚至到最後的殉道等,他們都留下不平凡信心的記錄,作者甚至給他們極高的評價,用這句「這世界配不上他們」(38節) 來表達,好個「世界配不上他們」的稱讚!
在舊約詩篇中,雖然也有好幾篇,像68、78、105、106、135、136等述說以色列歷史中的種種人物事蹟,但著眼在於看見上帝的作為,數算上帝曾經做了些什麼奇妙的事。但希伯來書11章中,雖然同樣看見上帝的偉大作為,但卻用不大一樣的角度,看見上帝在祂的拯救歷史中,邀請一些人、呼召他們、重用他們,透過他們對這位上帝的信心,成就了舊約中的救恩。作者一次一次用「因著信」來開始,帶領我們好像走進一個信心的名人堂,我想像著在那名人堂中有著一條長長的走廊,排列著一個個人物雕像和說明生平事蹟。因著信,某某人曾經如何來對面困境,因著信,某某人曾經如何回應上帝交託的使命,因著信,某某人曾經如何相信上帝將帶來大的賞賜。每次當我完整讀完這章的時候,回過頭來就好像看到時間長廊中的信心聖徒們,讓我打從心裡敬畏他們,佩服他們,給他們按讚。但11章的最後,作者卻還說「這些信心的偉人雖然得到稱讚,但還沒有得到所應許的。因為上帝決定給我們做更美好的安排。他的旨意是:他們必須跟我們一道才能達到完全。」(39-40節)這是什麼意思?作者說這些在耶穌基督還沒有來到前的信仰前輩,雖然透過他們的信心,讓這份信仰得以流傳下來,但他們還沒有得到最終的獎賞。他們要跟我們這些,後來領受耶穌基督救恩的信徒,透過我們的承接,才能一起領受最終的獎賞。就有如大隊接力中的最後幾棒,需要我們接著跑完,才能一起得到最終的獎賞。或者說,在那信心名人堂的長廊上,除了舊約的信仰偉人、新約的信仰偉人、還有教會兩千年歷史中的信仰偉人們接續,最後來有幾個空白的地方,就是留給我們的。
3.「因著信,我在…」的造句
當想到承接前人信心偉人們的棒子,多少都覺得責任重大,大隊接力中最怕有那人漏接或出意外,使原本的得勝被別人追趕過去。牧師在思想這段經文的時候,曾試過用經文中的「因著信,我在…」做開頭來造句。我請大家想想看,試著造ㄧ個句子「因著信,我在…」。因著信,我在國三時決志成為基督徒。因著信,我在高中擔任團契同工,經歷禱告後的團契復興。因著信,我在美國願意跨出就讀神學院。因著信,我們全家來到和平教會,相信上帝的引領。因著信,我相信耶穌將為我離世的親人預備美好的地方,有一天會再相見。因著信,我相信上帝對我所親愛的女兒的一生,有美好又奇妙的安排,不論是生涯或另一半的預備。因著信,我在和平教會服侍牧養,建立團隊,與現在的、將來要選出來的長執同工們一起,朝向成為萬民的祝福的異象前進。因著信,縱使有時我會覺得自己的信心不足,但也相信我現在有的這份信心,也是上帝所賜的,讓我有勇氣,從小小的信心被操練建造為更大的信心。因著信,我要說,我信三位一體上帝的保守同在。因著信,我相信上帝藉耶穌基督的救贖。因著信,我相信聖靈的提醒引導。因著信,我相信上帝在信仰團體中,親自做修補、和好、化解、原諒、饒恕和更新的工作。因著信,上帝要做工在大而明顯的地方,也做工在細微不為人所知的角落。我相信,是的,我是如此相信。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牧師鼓勵你,你也試著做這樣的練習,用一張紙寫下「因著信,我在…」的句子,透過這樣的自由書寫,你會看見你曾經有過的信仰成長軌跡,也看見你好像在寫信仰告白,但那不是跟著大家念的,而是你真的憑信心如此相信。在那些你所寫下,對你所相信的上帝,對你所相信上帝將給你的賞賜,會讓看不見的信心能更具體呈現。上帝就照著你我目前信心的大小,一步步往前邁進,不是要跟信仰的偉人比較或PK的對手,但他是我們的隊友,他們跑完了美好的路程,現在正跑道旁在為我們加油。

四、意外的旅程—突然七日
這時,牧師要略微叉開,分享我在上週幾天休假的一開始所看的一部影片「忽然七日」。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高中女生,影片一開始是鬧鐘響,起床,和幾位好朋友去上學,晚上參加舞會,卻在回途中突然車禍,車子翻滾主角失去意識,黑暗中沒有影像。下一幕,聽見鬧鐘響,一天的開始,這主角起床,和幾位好朋友去上學,同樣的場景,朋友說同樣的對話,別人都沒有感覺不同,但他覺得奇怪,難道是昨晚先作夢,一一實現。那天夜裡,同樣車禍結束,黑暗。下一幕,你猜怎麼樣?沒錯,聽見鬧鐘響,同樣一天的開始,起床,和幾位好朋友去上學。那一次,他在迷惘中試著在一天當中做些改變,對他的小妹妹更好,對學校中被霸凌的女同學更好。但是,同樣在晚上車禍翻車,一片黑暗。或相反的,另一個那一次,他對所有周圍的人惡言相待,有話直說,並做出原本他不會做的事情,看最後結果會怎樣。直到電影最後,他選擇做好一切他所想到的好,阻止那同學被霸凌,對他的好友們多一分的體諒,到晚上的車禍,他推開同學,犧牲自己拯救了他人。突然,畫面不是黑暗結束,而是一片大大光明,忽然他知道這是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這是最終的結局,在那當中他選擇做了該做的事情,電影就此結束,很奇怪的一部影片,對不對。
看完電影的第二天早上,聽見手機鬧鐘響,我起床,突然又想起那部影片,心中震了一下,原來導演透過電影中重複同樣的一天,就好像象徵我們過的生活--我們的每一天,雖然不像電影中的情節那樣,每天重複上演著同樣的對話和情節。但我們每一天,其實也真的很像那樣,相似度可能有70%、80%,甚至到90%。對相同的人,有相同的對話,同樣的生活作息和行為模式,過著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但就像那故事中的女主角,當他發現怎麼都一樣,決定開始做些改變的時候,他曾試過那更好的,也嘗試過那很糟的,每一天醒來,又是新的一天。你心裡可能會有點迷惑,想著牧師你到底要說的是什麼?我要說的是,如果我們試試看,努力去活出一個和信仰更貼近的一天,將我們對上帝的信心認真活出來,相信上帝並相信上帝會賜福那追求祂的人,那會是怎麼樣子的一天?如果我們刻意留意自己,因著信,我在這一天當中,在與人對話,在每天例行工作和活動中,因著信,我會看到怎樣的不同。我要說的是,感謝神,我們都還有那機會,就在我們這一天又一天的當中,一次又一次練習著,因著信,會讓這一天會有什麼不同,而且,和那部電影不同的是,因著這一天的不同,又會造就下一個另一天有怎樣的不同。

五、結論—同為信心的見證人
最後,牧師要我們一起來唸12:1-2成為今日的結論,「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12-13章繼續從這裡開始,激勵、勸勉信徒要持守信心,因我們上帝應許「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希13:5),「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希13:8),以上這是整卷希伯來書的主要信息。
在進入2017年下半年度7月的開始,你要怎樣把握這一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相信上帝的功課,當明天早上鬧鐘響的時候,你願意讓每天因著信,而有所改變嗎?你願意嗎?讓我們一起同為信心的見證人。我們一起來禱告。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進入安息


講道內容
講題:進入安息
經文:希伯來書3:1-6、4:1-13
主講:潘叡儀傳道師
時間:二0一七年六月十八日

一、前言
今年教會以安息為目標,然而到了年中,發現一些弟兄姐妹,因為忠心於教會七十週年及例行事工的侍奉,似乎還是沒有休息,緊接著,教會要進行長執改選,都市教會忙碌的節奏,似乎也反應許多人的實況,因此,一種尋找人生意義的旅行方式越來越受都市人歡迎。
電影《我出去一下》就是在描述一個德國知名的演員,因為工作忙碌病倒後,不得不休息而踏上「聖雅各朝聖古道」的旅程。朝聖之路,有人走完、有人沒走完,這群走向同一個終點的人,像是彼此激勵的同伴,但也像是獨行者,這雖然是一條贖罪之路,但一路上也不斷有人犯罪……這與《希伯來書》所描寫,進入安息的過程很相似!
《希伯來書》收信的信仰群體,是因著回應親眼見證耶穌之人所傳的福音而誕生(2:1-4),這群歸信者在信仰已有一段時日,但可惜早年經歷神的熱忱已冷卻下來(5:11-14),漸漸不再委身。今天所讀的經文是3:1-4:13這個完整段落的一部分,礙於經文長度,我們在禮拜中只閱讀一部分,鼓勵大家回家可以將第三章及第四章完整讀一次。
二、聖經的困境:以色列人的不信,使他們無法進入迦南安息地
《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詩篇95篇:「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他發怒,試探他的時候一樣。在那裡,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所以我厭煩那世代的人,說:他們心裡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我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作者提醒會眾要將以色列民在曠野飄流的經歷做為警戒:以色列民剛出埃及的時候,因為沒有水喝,向摩西爭鬧說:「給我們水喝吧!」(出17:1-7) 這個問題不是單純關於「口渴,而是從對摩西的質疑,展現出對上帝的「不相信」,以色列民抱怨摩西領他們出埃及是要他們的兒女及牲畜都一起被渴死,耶和華上帝因此吩咐摩西擊打磐石、讓百姓有水喝,然而,那地方就此被起名為瑪撒,就是「試探」的意思,又叫米利巴,就是「爭鬧」的意思,這是因為以色列人爭鬧,又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有在我們當中嗎?」在曠野的四十年間,以色列人屢次看見上帝的神蹟奇事,但卻屢次試探神,不走在神引導的道路上,故此,上帝以發誓來表明他不會更改的宣判,要把他們排除在安息之外。
     又如同以色列支派的十二個首領窺探完迦南地後,除了迦勒與約書亞,探子們皆帶來惡信,造成百姓叛亂,反對摩西與亞倫,嚷著要另立首領、回埃及去(民14:1-4),以色列民背叛上帝的源頭是「不相信」,不信上帝能保守他們勝過強敵、進入應許之地。雖然以色列民以信心開始,跟著摩西出埃及,然而有「起初的信心」是不夠的,他們沒有將信心堅持到底,以至於最後倒在曠野,沒有進入迦南安息之地(民14:29-32)。
《希伯來書》的作者把基督徒的人生比喻成一個朝聖的旅程,如同以色列民朝著迦南地,基督徒也要為著進入應許地得安息而努力,在朝聖的過程,信徒可能會疲憊不堪,甚至想半途而廢,所以需要謹慎,以免有人像以色列人因為不相信,而離棄永生上帝!
作者一再強調「今日」:「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惹他發怒的日子一樣。」(3:7-8、15)「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3:13)「彼此相勸」也就是彼此牧養,是信徒可以做也有責任做的事,並且要持之以恆,信徒若沒有基督徒群體互相支持,很容易因受罪惡的誘惑而心剛硬。「今日」是耶穌基督已經來過、但還要再來之間的日子,趁著今日還沒過去,趁著仍可被聖經話語提醒的今日,信徒要把握機會彼此勸勉!以「持續相信」來證明自己已經享有救恩,保持著耶穌同伴的身分,與基督一同在神的家中有分!
但是,要如何將信心堅持到底呢?就連忠心的摩西(民12:6-8),亦有不完全的地方,當新一代的以色列民又因為沒有水的事情攻擊摩西時,摩西沒有按神的指示「吩咐磐石發出水」,反而擊打磐石,摩西最後也因為信心沒有堅持到底,而無法進入迦南地(民20:12)。
三、當代的困境:我們的不信,使我們難以享受信仰的滿足與喜樂
《希伯來書》的信仰群體在初信時也有信心,但他們此刻面對難以將「信」堅持到底的挑戰,信仰「隨流失去」(2:1)、「偏離正道」(13:9),他們「丟棄勇敢的心」(10:35)、「退後沉淪」(10:39),並且對真理的認識呆滯不前(5:11-14)、在信仰的路上疲乏(12:12-13)……等,當以色列民敵擋摩西說:「上帝在我們中間嗎?」這也是《希伯來書》的信仰群體發出的疑問,他們面對社會文化的挑戰以及基督信仰教義的爭論,信徒初信的時候的確經歷了與神的美好關係,但各種新的學說一再誘惑人遠離神,隨著時日一久,信徒感受到,基督信仰使他們在主流文化中失去地位,不受人尊重,反受人嘲笑、譏諷,於是,不免興起了要放棄與基督教群體聯繫的念頭。
當我們生活在在一個越來越多元的社會,仍然敬拜著獨一上帝,這個看似霸道的信仰表現,在還沒開始與非基督徒對話以前,基督徒已經被視為守舊的一群。
在學校,或在工作場所,每當要謝飯禱告,都使我們顯得團體格格不入,同儕要出遊,或是加班,我們可能會因為主日聚會,或是在週間也接的服侍,必須要與眾不同地婉拒他人善意的邀請,或是厚著臉皮請求主管通融。當同儕看著敬拜鬼神、充斥暴力及色情的電影時,或是在應酬的場合開黃腔,使用各種藐視人、損毀人的言詞時,我們感到坐立難安,有時希望避開這些場合,但又怕得罪人或失去工作,也害怕談話中過度冷淡的反應,會使自己看起來高不可攀,但又不願隨波逐流,只好取中間值,做個偶爾應聲的隨和基督徒。
再加上,教會的聚會、自己的靈修生活也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大大地感受到上帝的臨在,手上的侍奉也感到疲憊,甚至服侍時也會被人誤解、遭人比較,原本應該要彼此相勸的團體,成為彼此給與壓力的團體,身處在一個全球面臨經濟危機、大環境就業型態友善、升學壓力不減反升的時代,每週固定幾次舟車勞頓,排開工作、課業、娛樂來到教會,這個持守教會生活的節奏,與同儕相較實在顯得愚蠢。
上帝真的在我們當中嗎?上帝在我被服侍的重擔壓著的時候嗎?上帝在我與同儕格格不入的時刻嗎?上帝在我工作的困境中嗎?這些看似謙卑的發問,其實展現我們對上帝的「不相信」,我們沒有持守起初經歷神的信心,我們漸漸不再從信仰中獲得因安息而有的滿足與喜樂,不知不覺我們也成了硬著心、不信的以色列民,偶爾我們也同以色列民一樣,想像著:要是回到還未經歷神的生活,說不定會比較好。
這條朝聖之路實在艱辛,誰能走完?又如何能走完?若是連摩西都無法將信心堅持到底,有誰能比摩西忠心?
四、聖經的恩典:今日,上帝仍然留有安息的應許,並在耶穌基督裡成就這一切
耶和華上帝形容摩西說:「他是在我全家盡忠的。」(民12:7) 摩西在以色列百姓面前如同神家中的僕人一般,然而,透過摩西或是約書亞,以色列百姓還是無法得到完全的安息,從經文看到,摩西一代的以色列民早已離世多年,下一代的以色列民也已在約書亞的領導下進入迦南地,但作者仍然呼籲:「惟願你們今日聽祂的話」,可見上帝應許的安息不是迦南地的安息,迦南地只是真正安息的影子,成為對神子民的一種預告,影子的本體是天上的安息。
其實摩西事奉的一切:會幕、律法和獻祭儀式…等(9:1-10、18-22)都是暫時的,也是天上事物的影子(10:1),是為要證明將來的事(3:5b),也就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所成就的。摩西的不完全,由基督來成全。
上帝是萬物的建造者,祂曾藉著基督創造世界,蓋房子的人所得的榮耀超過他所蓋的房子,故此基督比摩西配得更大的榮耀。基督以上帝兒子的身分治理上帝的家:祂被設立為使者,宣告救恩的信息,但祂不是宣告完就離開,還親自成為得到救恩的方法;祂被上帝設立為大祭司,以自己成為祭物、為百姓的罪獻祭、死在十字架上,一般的祭司與百姓的生命沒有任何連結,但耶穌親自成為血肉之體,與祂的弟兄姐妹同受試探的苦(2:14-18),祂徹底明白受罪羈絆的苦楚,所以信徒可以確信自己會被接納,可以不害怕地來到慈悲、忠心、可以信靠的大祭司耶穌面前。
耶穌要救相信祂的人進入上帝應許的安息中,神的安息是從創世以來就有,上帝用六日完成了創造,就在第七日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上帝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祂一切的工。我們彷彿看到創世之初,神在安息的時刻所擁有的滿足與喜樂!
《希伯來書》使用一個在其他書卷所沒有的特別詞彙--「安息日的安息」,作者以守安息日的比喻,來表達上帝完成創造所預備的安息。這安息要完全進入,是信徒在天家的時刻,他們完成了一生的工作,結束在世上的旅程,抵達天上的家鄉(11:14、16),進入榮耀中(2:10),來到神為他們預備那座有根基(11:10)並常存的城(13:14),是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12:22),他們獲得那更美、永遠的產業(10:34)。進入神安息的信徒,會在永恆的安息中敬拜上帝,會如同神從創世之工歇息一般,享受滿足和喜樂。
但是還在世上的信徒,仍然在進入安息的過程,所以要竭力持守信心。持守信心並不容易,尤其上帝的話語是活潑、有功效的,上帝話語的鋒利程度,比兩刃的劍更利,能刺透人的心思、意念,判斷人的動機,人內心深處是相信或不信,都無法向神隱藏。
但上帝的恩典更大!「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這看似嚴厲的話語,其實是指向上帝在基督裡所擺放的恩典:在今日,我們知道有永恆的安息得以進入;在今日,我們有可以向人誇耀的盼望,所以可以勇敢公開承認信仰;在今日,耶穌再來之前我們還有機會;在今日,我們知道得到救恩的方法,也就是上帝透過基督領人進入祂的安息,我們只要回應祂,就能得到隨時的幫助來持守信心。
五、當代的恩典:今日,上帝仍然願意賜予我們安息,透過基督進入這安息
「向基督尋求幫助」需要大幅度地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我有一個還沒信主的朋友,最近打電話給我,聊到她在工作上面對的人際挑戰,聊了半小時後,她決定要放棄使用正向思考來催眠自己,也放棄到處尋找可以解決問題的人,她願意嘗試向上帝禱告,但她說:「我從今天開始要努力靠自己跟上帝禱告。」聽得出來有什麼不對勁嗎?她依靠的仍然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她認為自己的努力才是拯救的途徑。紐約救贖主長老教會的牧師提摩太‧凱樂(Tim Keller)曾說:「我們怎能更加地信靠基督呢?不是再努力信靠一些。『信靠基督』的意思是,把信靠的物件,從我們自己身上轉移到基督身上,安息在祂懷裡。」(Putting our faith in Christ is not about trying harder; it means transferring our trust away from ourselves and resting in him.)因此,「操練信心」的方法,就是認識耶穌基督的拯救,認識我們的罪性,以及知道世界各種價值觀可能對我們信仰的腐蝕。而這樣的操練,展現在我們持續認識上帝活潑的話語,重拾初信的熱情,但不停留在初信時的信仰知識,而是願意讓上帝的話語不斷改變我們的生命。
舉例來說,我們擁有進入永恆安息的盼望,應當轉化我們在今世的行為。如同提摩太牧師所說:「我們對上帝未來世界的確據,會轉化我們對所有屬世活動的態度:我們對成功應該感到高興,但不應過份高興;我們也會因失敗而憂傷,但也不會太過灰心。因為上帝保證了我們將來的喜樂。所以我們享受這世上的事物,但卻不會被它們『占據』。」我們的心思放在地上的事,不表示我們不用關心家庭、儲蓄、娛樂、工作……等,而是我們不會在這些事上尋求終極的安息與盼望!而這種被上帝話語轉化的狀態,可以讓我們在進入永恆的安息前,先享有此世就可得到的安息的影子—我們在今生就能靠著上帝享有滿足與喜樂。
而神的家只有一個,這個家是由神的忠信子民所組成,從舊約時代的上帝子民延續至今,並且跨越國度,是「一個、聖、公同、使徒的教會」,我們盼望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進入這個家。朝聖之路除了要自己面對上帝,信仰團體也很重要!除了教會正式的聚會,弟兄姐妹非正式的互動,也是我們同行在朝聖之路上重要的部分,然而,除了弟兄姐妹彼此相助,神的家中也需要像摩西這樣忠心承擔職分的人,有職分的人,不論是長老、執事,都是不完全的,他會被服侍的人抱怨,但他願意承擔更大的責任以讓人更認識上帝,縱然他不完全,但基督會成全他所擺上的,如同基督成全摩西的工。
六、結論
在長執改選的時刻,我相信《希伯來書》的這段經文,有很特別的意義與提醒。在電影《我出去一下》中,這個尋找人生意義的主角,發現了人生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我是誰?」,一個人會對自己的身分有許多的描述,但在朝聖之路,你會發現最重要的身分是「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同蒙天召的聖潔姐妹」,聖潔不是表示不會犯錯,而是表示被分別出來歸屬於上帝,有著從上帝而來,不是只停留在今世的呼召。
各位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同蒙天召的聖潔姐妹:盼望我們對自己在基督裡身分的認識、對未來安息的確據,保守我們知道如何面對人生中的種種悲喜,靠著我們為使者、為大祭司的基督將信心堅持到底,並願意忠心在神的家中與弟兄姐妹互相扶持,甚至當上帝將特殊的職分交付給我們時,我們也願意忠心地擔負上帝所設立的職分。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講道內容
講題:離棄虛妄、歸向上帝
經文:使徒行傳14:1~20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六月十一日

前言
9月3日我們教會將舉行長執選舉。因此,在最近幾個禮拜,教牧團隊都會在講道中邀請大家預備心,也藉此來思考「服事」相關的主題。今天,我選擇了使徒行傳。從使徒的身上,這些在耶穌死、復活、升天、聖靈降下,受差遣出去傳揚福音的使徒身上,看看他們留下甚麼樣的服事樣貌?在我們預備自己與主同工、或是選舉長執時給我們甚麼樣的提醒?

一、使徒不畏艱難、放膽講道 v.1~7
使徒行傳13章1~3節說在安提阿的教會,有幾位先知和教師,他們敬拜主、禁食的時候,聖靈對他們說:「你們要指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呼召他們來擔任的工作。」於是禁食禱告後,他們為巴拿巴和保羅按手,差派他們出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保羅第一次宣道旅行。他們從安提阿到塞浦路斯,再從塞浦路斯經過別加到彼西底的安提阿,每到一個城都先進猶太人的會堂,在那裏宣講上帝的道。但有不相信的猶太人,看見這麼多人信了保羅所傳的耶穌,滿心嫉妒,便教唆人把他們趕出城。於是,保羅、巴拿巴離開彼西底的安提阿,前往以哥念。
在以哥念,保羅和巴拿巴同樣進了猶太人的會堂開始講道,有很多猶太人和希臘人都信了。但在不少人相信的同時,也有另外一些人不相信他們所傳的,於是群眾分裂成支持使徒和反對使徒的兩派。在有人接受,也有人反對並要來攻擊他們的緊張環境下,保羅和巴拿巴還是在以哥念住了好些日子。他們靠主放膽講道,並施行神蹟奇事證明所言不假。然而,後來因為反對的勢力決心要傷害使徒,保羅和巴拿巴連忙閃避到路司得。不過,就算躲避危險而離開,他們仍繼續傳福音,就如同當初從彼西底的安提阿到以哥念一樣。
從保羅和巴拿巴的宣道旅程,我們看見服事主、傳揚基督是一條有成功、也有艱難的路。但這些使徒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仍放膽傳講、行神蹟奇事,就算不斷更換地點,也不改心志、傳揚福音。從他們身上我們看見一個服事者的勇氣、承受力與毅力。
從這些觀察,來想想我們的同工選舉。所以,我們要選甚麼樣的人呢?選可以「吃苦當吃補」的?如果是這樣,我想問大家,你覺得自己是很能吃苦的人嗎?

二、使徒彰顯能力,眾人準備獻祭 v.8~13, 19~20
從第一段的描述,看見使徒有異於常人面對困境的勇氣。接下來,他們往路司得去了,我們繼續觀察他們。
在路司得裡有一個殘疾的人,生來就跛腳,沒有辦法行走。可能在別人的幫助下,來到保羅講道的地方聽他宣講。保羅注意到他,定睛看他,見他有信心,可得痊癒。就大聲說:「起來,兩腳站直!」那人就跳了起來,開始行走。一個出生就瘸腿的,在保羅的命令下,竟然好了、起來行走!旁邊圍觀的眾人看見此事,大為驚訝!呼喊著:「有神明化身為人,降臨在我們中間了!」他們用希臘神明的名字,稱呼巴拿巴為宙斯,稱呼講道的保羅如同擔任信使的希臘神明希耳米。不只這樣,連宙斯廟的祭司都牽著牛(祭物)、拿著要掛在祭物上的花環,來到路司得的城門準備向使徒們獻祭!
這段描述中,我們看見使徒的服事真是大有能力。這種能力震攝人心,也引起兩種回應,一種是用神一般的方式崇敬他們,準備向他們獻祭;另一種是激烈反對,向保羅丟石頭,甚至到一個程度,眾人以為保羅死了,把他拖到城外。然而,被拖到城外的保羅竟然站了起來,繼續同巴拿巴往下一個城市去傳福音。
無論是叫瘸腿的起來行走,還是被丟石頭幾乎要死還再度站立起來,我們看見甚麼樣的使徒形象?有過人的能力的使徒。
用這樣的形象來思想長執選舉,直接聯想的是我們應該選能力過人的人。就是那種我們在他身上看到豐富恩賜的人,因為這樣的人不當同工太可惜了?不過若將這樣的思考放到自己身上,也可能產生另一種結果:就是覺得使徒的模範太好了,好到自嘆不如、望塵莫及。於是我們會對上帝說:「上帝啊,我沒有這種過人才幹,請祢揀選別人吧!」

三、保羅說:「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v.15~17
表面上看來,使徒的模範要不太辛苦、要不太完美,看著保羅、巴拿巴或是司提反、彼得,能夠像使徒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於是,想著可預期的辛苦,我怎麼說服自己說我願意?看著使徒們神人般的能力,我怎不會懷疑自己不夠格?
是受苦的能力或行神蹟的能力決定了誰可以成為上帝的同工嗎?當眾人驚訝保羅所做的,把他們當神來拜的時候。保羅的回應是甚麼?保羅說:「諸位,為什麼做這些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我們傳福音給你們,是要你們離棄這些虛妄的事,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的神。他在從前的世代,任憑萬國各行其道;然而他未嘗不為自己留下證據來,就如常行善事,從天降雨,賞賜豐年,使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v.15~17)保羅因為太有恩賜,所以上帝選擇他?不是。雖然保羅的確是有學識的人、曾受教於有名的經學教師迦瑪列門下,可是只有學識的保羅是個甚麼樣的人?他熱心迫害基督徒,把他們下在監裡,當司提反被眾人用石頭打死時,保羅還在旁邊開心看熱鬧。直到他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準備再去迫害基督徒的路上,主耶穌以大光向他顯現,他才知道自己的愚昧。從此之後,他的人生180度轉向,他從迫害基督徒的人變成一個被上帝揀選,去宣揚、見證主名的人。因為如此,保羅才得以在聖靈的差派下,來到路司得,講道、行神蹟奇事見證主的名。難怪,面對這些帶著牛犢要來向他獻祭的眾人,保羅難過的撕開衣裳,衝進人群,大聲說:「諸位,為什麼做這些事呢?我們也是人。」我們也是人、我也是人,曾經虛妄的自以為聰明大發熱心的人。保羅傳福音不為別的,就是希望人們能離棄這些虛妄的事,別再沉迷、敬拜任何看得見、看起來有能力的偶像,請歸向上帝,歸向那位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的上帝。
不只保羅激動地澄清,請大家歸向上帝、而不是歸向他。使徒行傳的作者是怎麼形容保羅跟巴拿巴的服事?14章3節「二人在那裏住了好些日子,倚靠主放膽講道,主藉他們的手施行神蹟奇事,證明他恩惠的道。」14章26~27節「從那裏坐船回安提阿去。當初,眾人就在這地方,把他們交託在神的恩典中,要完成現在所做的工。他們一到那裏,就聚集了會眾,述說神藉著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且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v.26~27)沒錯,在傳福音的道路上,他們經歷許多考驗,有仇恨、有破壞、有攻擊。但無論困難多麼大,靠著主、主藉著他們的手,拯救的恩典仍然臨到萬民。
於是我們明白重點不是苦難、也不是能力,而是「上帝是怎樣一位上帝」。上帝是保羅可倚靠的上帝;上帝是藉著人的手行奇事顯明自己的上帝;上帝是使徒在迫害危難中同在的上帝;上帝是從天降雨、賞賜豐年的上帝;上帝是使人飲食飽足,滿心喜樂的上帝;上帝是以恩典帶領使徒完成工作的上帝;上帝是為外邦人開信仰的門的上帝。總歸一句,上帝是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的上帝!

四、今日,上帝繼續留下證據
這位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不僅在初代教會透過使徒的工作顯明祂自己給世人認識。在今日教會,也繼續使用人的手、人的口來指向祂。今年四月的時候,我跟佳吟執事有機會代表教會去了一趟緬甸。這是我們教會所參與的海外宣教事工,我們跟其他緬宣的夥伴教會在基督精兵協會的帶領下去了五個城市,去看與當地教會、差會所合作的宣教事工。每拜訪一個點,都有當地的同工為我們介紹分享。說是介紹分享,我卻在他們的分享中,不斷聽見上帝的偉大。有一個孤兒院,院長是位單身女傳道,她的先生已經過世多年。1998年開始,透過孤兒院,他們照顧單親、破碎家庭或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兒童,他們從兩百美金開始這個服事,目前照顧46位院童。這位院長用非常溫柔的聲音說:雖然一路上經歷許多困難,但是上帝的恩典訴說不盡。例如幾年前,他們原本的禮拜堂已經老舊不堪,於是決定要建新堂。但當時他們的存款為數不多,只剩下一個盒子裡的一小疊現金,這些錢不可能支付建堂所需。但既然上帝感動他們,他們就勇敢地做做看。結果每次要付工程款時就有人為他們奉獻,甚至好幾次就要用到這最後一疊錢了,就會有資源進來。一直到禮拜堂獻堂,這疊現金從來都沒有用到。
另一個故事,我們去拜訪一個同時興辦學校的教會。傳道人分享說,他們其中一位執事因戰爭逃到那個地方,經驗家破人亡的痛苦,因為認識了主才找到平安。對他們教會來說,上帝給他們的異象是辦學來照顧貧童,以教育來改變他們的生活處境,最重要的是與他們分享耶穌基督的救恩。分享後,我們四處看看他們的環境,我看到生平看過最簡單的教室。竹片的牆、竹片的屋頂、微弱的一盞燈泡,裡面塞了好幾十位國小至國中學齡的學生。然後,不經意地,我們看到了一間三坪不到的房間,裡面擺放著一張雙人床,旁邊是衣櫃、桌子和一台小小的電視,以及僅剩一人可過的走道。這是傳道夫婦的房間嗎?傳道人有點害羞的回答:這是他們一家六口的房間。一對傳道夫妻加上四個從幼童到國小學齡的孩子,通通擠在一張床上。為什麼這麼擠?我看看隔壁房間,原來他們把房間讓出來給孤兒住。看完那個房間,為他們的辛苦,我難過了好久。可是腦袋裡卻一直迴盪著剛剛在禮拜堂裡,那位傳道人所分享的。她一開口就說:感謝上帝的恩典。然後在分享中,不斷數算上帝的恩典。
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對年輕夫婦的傳道人,他們很努力在一個鄉村的教會服事,晚餐時太太跟我分享她自己的見證,她說她的爸爸吸毒,家裡有12個弟兄姊妹,只有她留在媽媽身邊。因為父親吸毒的緣故,家庭經濟很糟糕,後來是因為去了教會開辦的學校,得到不認識的基督徒一路的贊助,才得以念書。這樣被愛的經驗,讓她遇見耶穌,也決定在國中畢業後,到當地的神學院繼續念書,如今成了傳道人。
緬甸行短短八天,我們每天都聽到這樣的故事。在一個外人看來艱困不已的地方,在一個建堂時不知錢在哪裡,照顧孤兒卻連自己住的地方都非常克難的地方,在一個又一個的家庭因吸毒而受苦的地方。他們訴說的不是困難,不是環境多麼艱苦,更不是自己有甚麼能力才幹,而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如何在他們當中動工。所以一個由200美金開始的孤兒院,二十年過去了,照顧了100多位孩子,栽培出30多位傳道人。一個會友僅有70人的教會,卻服事著有143位學生的學校事工(其中有48位是無法付學費的免費生)。一個來自辛苦家庭的女孩成了傳道人,向人見證這位拯救她生命的上帝。
所以無論是保羅、巴拿巴的服事,或是今日在緬甸的這些傳道人。他們的故事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意義,不是將目光放在他們所身處的困難,或是僅僅看他們所彰顯的能力與品格。而是在這些如雲彩般的見證人身上,使人離開虛妄的事,不再崇拜這些吸引人目光可見的能力,而是轉向這些見證人所指向的上帝!看見為了愛世人的緣故,差遣他們、使用他們,又真又活顯明自己的上帝!
如此一來,服事上帝不是比較辛苦與否的道路、也不是衡量自己有多少能力才華的道路。而是一條交託在上帝恩典中的路,是一條不斷倚靠上帝、領受上帝同在、見證上帝何等愛世人的路。如同我們在今天的經文段落所讀到的瘸腿得行走、外邦人歸主;如同今日在緬甸繼續在發生的真實故事。

五、領人歸向永生上帝
服事是倚靠主的路、被主所用的路、也是領人歸向創造天地萬物的永生的上帝的路。是恩典的路,是完成上帝計畫心意的路。
親愛的兄姊,我們願意更多倚靠主的嗎?我們願意被主所用的嗎?我們渴望有更多人跟我們一樣歸向上帝嗎?使徒讓我們看見,他們不斷用禱告預備自己、等候差遣。所以邀請我們一起用更多的禱告來預備自己。無論上帝選立我們在教會帶職事奉,還是讓我們在社會上、家庭中以不同身分服事,祈求上帝使我們不把祂交在我們身上的服事、工作當成我們所追逐的虛妄對象,相反地,在這一切服事中,在艱難中、在有限中,更多地轉向上帝,忠心地走這條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創造天地萬物的主,一條被上帝使用、見證主名、領人歸主的路!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可觸碰的愛


講道內容
講題:可觸碰的愛
經文:腓立比書1:21-29
主講:陳光勝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六月四日

前言
曾經陪一對交往中的年輕人,他們在彼此的互動與相處中有許多摩擦。有一天男孩子問我,只是談個戀愛有需要那麼辛苦嗎?我想在座的各位,若是已經進入婚姻的各位,心中應該都有很棒的答案吧。寫The Four Loves四種愛這本書的作者魯益師在書裡面提到「去愛,就會受傷害。只要你愛什麼,你心中就會有苦惱,甚至極為傷心。如果你真要保持你的心不受傷害,你必須什麼都不愛。你可以......避免所有情感上的牽累,把你的愛安全地封鎖在你的自我中心裡......。除天堂之外,唯一能使你安全、避免所有關於愛的危險的地方-那就是地獄。」魯益師清楚的點出,當有所愛的時候,在這個關係中受傷是必然的。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思考,這個會令人受傷的愛是甚麼。
聖經世界中的困境
保羅的困境
一開始我們要一起來看腓立比書,這是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腓立比教會是保羅在歐洲所建立的第一個教會,裡面的成員,大都是擁有羅馬公民身分的人。當初福音剛傳至此地,人們對於上帝的認識,是既熱情,又充滿希望的。保羅在書信中說「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可以看見,這裡的人,不但重視所傳與他們的好消息,也願意大大將這個福音傳到四處。不過既然保羅會寫這封書信,我們可以知道,腓立比教會必定是面對了一些不容易處理的問題。
從書信中,我們看見,保羅提到兩個主要的提醒,第一是期待腓立比教會的人可以行事與基督的福音相稱。第二則是斥責有人使用錯誤的概念在影響眾人。首先,保羅以腓立比人所習慣的身分認知談關於行為與身分的問題。我們剛剛有提到腓立比地區大部分的人都是羅馬人,羅馬公民享有公民權,不用交地稅與人丁稅,還可以自由買賣房子,並受羅馬律法的保護。既然是羅馬公民,他們常常會以遵守羅馬的風俗與律法而引以為傲。這樣的態度,正好讓保羅引用來提醒眾人,「你們行事為人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事實上,這群腓立比教會的基督徒,有可能正因為自己羅馬人的身分,不自覺得便受到虛榮、驕傲與自私的問題所干擾。看似對保羅所傳的福音接受度極高,也可能常常談起這道,但是行為卻不一定能反應出信仰該有的態度。保羅在第二章提到「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便清楚的指出這些問題。
而第二個部分,必定是有人傳揚跟保羅教導不同的教訓給眾人。從經文中,我們可以看見,當保羅提到「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也有的是出於好意。」可以知道,這群傳揚不同教訓的人當中,最少有一群人,是以傳福音為手段,可能是要建立個人榮耀,也可能是在擴充個人勢力。總之,這群人還是被保羅稱為基督徒的。他們為著不乾淨的目的傳福音,也因此必然帶給教會的眾人許多的困擾。而傳揚與保羅不同內容的人,必定還有一群人,那就是猶太教徒,他們傳揚守割禮與完全的禮儀律法,使得保羅要人們「應當防備犬類,防備作惡的,防備妄自行割的」。看得出保羅這些耳提面命的話,必然是因為這些人所帶來衝擊是很大的。
不過事實上,保羅是在被囚禁的時候寫下這些書信,從書信中,我們可以看見知道保羅已經被囚禁了好長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腓立比教會有成員來探望他幾次,也在這個過程中,把教會的一些事情告訴他。而保羅在被關押的這段時間,其實是生死未卜的,或許一個再一次的審判,他就有可能被判處死刑。在如此困難的處境中,保羅心理卻得懸念著腓立比教會越來越複雜的問題。一種自己都難以自保,卻還要想著救人的處境當中。
摩西的困境
我想這樣的處境,若保羅沒有像摩西這樣跟上帝發抱怨,真的是十分不容易的。在民數記中有記錄一段摩西與上帝的對話,其中摩西跟上帝說「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裡,如養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我從哪裡得肉給這百姓吃呢?他們都向我哭號說:『你給我們肉吃吧!』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民11:12~15)我想摩西這樣的抱怨,真的是十分貼切的,明明領著上帝的可見恩典的帶領,以色列人還是如此的難以帶領。
保羅必定是盡全力將真理傳達給腓立比教會的眾人的,但是在這個他被關押的時期,自己是否面對釋放與死亡都無法確認的情況中,還要處理這個教會所發生的各種因為人所產生的問題,這要不發聲埋怨,真是不容易的。想想看,保羅也可以像摩西這樣跟上帝抱怨說「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教導兄姊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這些人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我現在被關押,明天是否還能活命都不知道,他們竟然還要挑戰我是否為了福音的緣故而受到綑綁。這當中還有人想要藉著你的名建立自己的威望,甚至等著我將你的真理再次闡明。這傳揚你福音的擔子,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不是嗎?保羅如果真的這樣抱怨,豈不是合情又合理呢?
我們世界中的困境
事實上我們的生活當中,類似的處境,不也是常常上演嗎?
婚姻的難處
進入婚姻之後,許多人都為著工作與人生的理想而努力。婚前習以為常的約會,常常因為進入婚姻所要面對的瑣事而沒有時間。我曾經問了十幾對的夫妻,你們每周有獨處的時間,或是談心的時間嗎?大部分的回應都是沒有,若要有一點時間,都是在周六若有出去玩的交通時間中。有了小孩之後,夫妻的時間更少,要處理的事情更多。沒有時間約會根本不是問題,沒有時間好好談談該怎麼過生活,面對問題該如何同心解決,這才是真的麻煩。許多人是因為彼此相愛而進入婚姻,但是進入婚姻之後卻只剩下一堆的事情,而沒有了愛。有人因為習慣解決問題,從來沒有好好的面對自己情緒需要出口。有人整天想著孩子的需要,擔心著父母的健康,沒有想過怎麼經營夫妻彼此的情感。兩人本來應該同心同行的,但是日復一日,許多時候,感覺好像就是一個人在撐著這一切的痛苦。
這樣只有事情沒有情感的婚姻久了,心中難免有著像摩西一般的的怨詞「上帝啊,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婚姻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另一半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為何要我放棄自己的時間、精力來經營這令人疲憊萬分的婚姻呢?建立一個屬上帝的家庭,這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快快將我接走,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
家庭親人互動的難處
而有些人,在家裏面扮演著協調者的角色。家庭或家族裡面總能發生許多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事情。有些人好似總能雲淡風輕,面對家裡所發生的事情,好似事不關己。這時候願意承擔的人,不論是年邁父母的照顧,家庭祖產的法律問題,或是更多複雜的人事物,願意的人,就忙得團團轉,而不在乎的人,卻總是得到好處卻又常常不知感恩的說一堆建議和風涼話。這時候願意付出的人,是不是心裡很容易生發苦毒。一種「做到流汗,嫌到流涎」的感覺。或許心裡也會想「上帝啊,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家族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這些家族的問題,豈是我一人所造成的呢,豈是我所引發的呢?為何要我要一個人去面對,去協調,去溝通,去處理?為何我要承擔起這些沒有人願意承擔的責任呢?期待家族裡的人對家庭有認同感,長輩得到好的照顧,這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快快將我接走,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
服事的難處
當然在教會裡面,最常見的就是服事的同工心裡的苦楚了。許多事工做到最後,往往總有幾個十分願意委身的兄姊持守著,不過日復一日的付出,主日來到教會沒有得到安息,反而是更多的事情等著他去處理。曾經到一個教會服事,因為主日只有一堂禮拜,若要帶領主日學,則必得放棄主日的禮拜,不過不帶主日學,又沒有更多的老師願意投入。還記得有一次,同工很明白的跟我說,不是不願意陪伴教會的孩子,只是長期以來只有自己的付出,而沒有得到造就,自己的生命十分的枯乾。這類的狀況,在各個服事領域其實都有不同形式的樣貌。我想這些同工心裡也可以這麼說「上帝啊,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服事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我所服事的這些人,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為何面對這服事的現場,好像沒有我的擺上就會有狀況發生,難道沒有人可以一起承接,甚至傳承下去嗎?為何讓我看見這些需要?為何我要承擔起這些責任呢?這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快快將我接走,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
生活當中還有許多的層面,其實都可以套用摩西的怨詞。這些在生活生命當中擔起難當擔子的每個人,好似處境正如摩西,保羅一般。自顧不暇卻還要擔起沉重的擔子,若沒有上帝話語的支撐,這真是苦啊。
上帝在聖經世界中的行動/恩典
恩典的出路
感謝主,保羅清楚的指出一個真實的盼望。保羅說「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但我在肉身活著,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該挑選甚麼。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著,為你們更是要緊的。」請讓我用更口語的方式來表達吧。保羅說「當我活著時候,我的生命正為著彰顯基督的香氣而活,而若我死了,對我來說也是好的。不過我現在活著,若是能完成基督交在我手裡的工作,對你們來說更是重要。這對我來說,實在難以挑選啊,我在兩個選擇中,實在難以抉擇。我好想離開這個世界,與基督一起享受真實的安息。不過若我能活著完成基督所交與我手中對你們有幫助的事情,我覺得這更是重要。」保羅表示,有兩個選擇放在他的手裏,一個是回到基督裏享受完全的安息,一個是被基督所用,成為眾人的祝福。
經文中,我們知道保羅若是可以選擇,他選擇了後者。保羅說「我既然這樣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間,且與你們眾人同住,使你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叫你們在基督耶穌裡的歡樂,因我再到你們那裡去,就越發加增。」保羅指出,當他因為回應了這個在世上的呼召,看見眾人因為他所付出的一切,能夠在基督裡有真實的釋放與喜樂,他就願意如此選擇。接著保羅便表達,他自己這樣的選擇,要大家也能在行為上面表現出來,畢竟這是需要付上代價的。保羅說「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
保羅的選擇
關於這段保羅做了選擇的經文,讓我們更仔細的來看一下。保羅說「我既然這樣深信,就要去與眾人同住,讓眾人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保羅表達,自己的擺上,不只是自己的想法,而是他看見上帝所賦予他的價值,能夠讓人在真道上帶出喜樂與盼望。也因為這個價值,保羅選擇了若是可以,他願意再辛苦也值得付出。保羅期待這樣的付出,人們可以有相對應的回饋,那就是「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這樣的回應讓眾人站立得穩,能夠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這樣的描述,清楚的指出,保羅看見這樣擺上是因為上帝所賦予的價值,還有這個價值所帶來的意義。因此保羅寧可多在世上為主做工。
我相信許多人都知道,腓立比書也稱為喜樂的書信。明明是一個被關在監獄的人所寫的信,怎麼會是喜樂的呢?因為這個寫信的人知道,自己雖然因為福音的緣故,被囚禁,但是只要他還活著,他便能釋放出上帝真理的信息,讓許多人因此得到釋放,不受錯誤的道理所綑綁,並有真實的喜樂。而因為這樣的喜樂,保羅就越發生出喜樂的盼望來。
真實的處境
讓我們一起來想想這樣的情境吧。有一群人深受各種價值觀的挑戰,這些聲音中,有人表達該怎麼樣才是真的相信上帝,有人表達在教會中除了認識上帝也要支持他們在教會的勢力,有人表達自己信仰的立場必須要被重視。而這些混亂帶來的焦慮,都因為保羅的書信,甚至有機會保羅直接到他們中間,讓所有人的困擾一掃而空。因為保羅能夠直接從上帝話語的教導,為人帶來出路與真實的應許,而保羅也因為這福音的行動所帶來的釋放,而享受從上帝而來的喜樂。有沒有發現,保羅因為上帝所賦予的價值而行動,這個行動所帶出的果效,讓保羅因為參與上帝這恩典的行動而充滿喜樂與盼望。事實上,這一切的行動若沒有意義,只是一昧的擺上與付出,的確會讓人了無生趣。沒有喜樂與盼望,就很難有真實的動力。而這樣的喜樂與這樣的盼望,完全是出於上帝的愛,那個必須進入真實困境的愛,那個必須遭受逼迫困境,誤解與緊張之中的愛。
上帝在我們世界中的行動/恩典
事實上當我們知道,上帝的愛正經由與我們的生命相交而展現,我們將會看見上帝的恩典真實的在我們的困境中產生力量。
婚姻有上帝的扶持(彼此在上帝恩典中看見盼望)
婚姻中的疲累與沮喪,在於許多人陷入了事務的忙碌。當人們無法看見自己的努力在婚姻裏面能帶出甚麼價值,人們只會越來越無助,甚至陷入看不見希望的沮喪裏面。事實上,當我們看見被囚禁在監牢的保羅,我們便能理解,失去希望不在與我們的環境所帶來的限制,乃在於我們是否能從眼光注目在上帝的作為而得到力量。是否當我們陷入婚姻的困境裡,我們能與我們的另一半一起來到上帝面前尋找從上帝而來的方向。或者,我們的另一半沒有力量,我們自己是否能先安靜的來到上帝面前,看看自己到底想要成就的是甚麼?那個關於婚姻的價值所要成就的是甚麼?一個愛的力量,是必須有從上帝而來的眼光才能做得到的。有一對夫妻,先生常常在外工作到很晚。他總覺得自己是為了讓家庭有更穩固的經濟能力而努力。但是每每因為這些努力在職場將所有的力量耗盡,所以回家只是想要休息,不過當他一回家,他的另一半卻要求他陪孩子,做家事。他很難理解,為什麼他這麼盡心為家裡的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無法獲得合宜的休息時間。直到他來到上帝面前,清楚的看見,他所想要的美好家庭,不該是被工作填滿的樣子,他決定放棄一些工作上的機會,也因此多了許多陪伴家人的時間。甚至他發現,過去他對於另一半的付出往往看不見,而當他願意做出了一些取捨,他將生命的重心放回他的婚姻與家庭。他才知道,他努力的方向,並且這樣的方向所帶來的價值,是他真實需要的。真實的愛是有所取捨,需要付上代價的,但是如此也更能看見與生命真實碰撞的愛。
家庭(族)在上帝手裡
而在家庭或家族中扮演協調者的人,如果總認為自己是家庭(族)的拯救者,一切所發生的事情,沒有自己便會亂糟糟的人。因為總是陷入無止盡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循環中,絕對會對一切失去希望。因為人只要活著就有處理不完的問題。從吃飯喝水到身體的康健,從自己的需要到長輩晚輩的需要。不斷地陷入問題之中,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絕望,面對問題,內心越來越疲乏。事實上,當我們看見被囚禁在監牢的保羅,我們便能理解,失去希望不在與我們的環境所帶來的限制,乃在於我們是否能從眼光注目在上帝的作為而得到力量。是否當我們陷入不斷解決問題的困境裡,我們能來到上帝面前尋找從上帝而來的方向。看看自己期待在整個家庭(族)中自己能扮演甚麼樣的角色,而這樣的角色是否能帶出上帝恩典的祝福。一個愛的力量,是必須有從上帝而來的眼光才能做得到的。有一個姊妹,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總是扮演著消防隊員的角色,當家中有任何事情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跳出來解決。直到有一天,當他的母親生病住院,他發現,他沒有辦法同時處理自己的事情,還有餘力處理母親的照顧。他只能來到上帝面前,知道這許多的責任,不該他一個人想要一肩扛起。他在禱告中看見,他需要與他其它的弟兄姊妹一起協調,關於這父母家庭的照顧,還有家族各樣事物的處理。而之後,他在花時間協調兄弟姊妹之間的意見,他發現,大家不是不願意付出,乃是一直都沒有好的機會,大家能一起好好的談清楚。而成人之後忙碌的生活,很容易因為有人把事情處理完了,就不再過問。這位姊妹之後所做的,是成為大家溝通的聯繫者。他發現,這讓家庭成員中的每個人因為一起面對一起承擔,大家感情更好,也因此他能從承擔一切責任的壓力中釋放出來。真實的愛是需要花時間溝通,需要付上代價的,但是如此也更能看見與生命真實碰撞的愛。
服事的經歷
我想最後我們再談談關於服事吧。好多年前我在自己的母會擔任青少年的輔導。當時我拚了全力的去照顧教會的孩子。期間也想邀請教會其他的兄姊一起來照顧這些面對生命充滿徬徨pông-hông的孩子。我當時年紀輕,總覺得大家都不願意付出。自己很辛苦的努力的照顧這些孩子,卻沒有人願意一起來努力。我為這些孩子設計營會,引導這些孩子自己設計聚會,鼓勵他們討論聖經,也挑戰他們對自己的人生要有想法。甚至當孩子期待教會能夠提供讀書場所的時候,我還十分直接的找牧師,想要為這群孩子們找尋教會可使用的資源。不過因為我個性的問題,我其實很少跟青少年孩子的家長溝通,甚至因為我有跳動症,常常臉部會不由自主的抽動,越緊張臉部表情就會越僵硬。在一次與教會牧長激烈的討論關於事工進行的方法時,我被要求停止我擔任輔導的服事。當時我的心情,到如今我還是印象深刻。當時我想「上帝啊,你在開玩笑嗎?我對這些孩子的愛,你難道看不見嗎?為什麼剝奪了我為你服事的機會呢?」
事實上幾年後,當我慢慢地回想這些事情,我不一定能清楚的說明,上帝真實的心意是甚麼。但是因為那樣的機會,我有機會到了不同的教會服事,也更清楚的看見了自己的有限與自以為是。直到如今,我都還要學習,當我越急躁的時候,越容易得罪人,也越容易高抬自己,而失去了領人來到上帝面前的能力。真實的愛是需要謙卑與上帝同行,需要付上代價的,但是如此也更能看見與生命真實碰撞的愛。
結論
真實的愛,是在生命的碰撞中,真實看得見也摸得著的。保羅因為看見與上帝同工的美好,也看見因為他自己的擺上會有更多人生命因此得到釋放與喜樂,而選擇擺上自己。也因此,他得到了不同於安息在主懷裏的喜樂。各位兄姊們,若你現在正經歷看似沒有希望的處境,若你現在正經歷不斷付出卻好像沒有相對應回饋的處境。回到上帝面前吧。若這些付出,沒有連結於賞賜愛的能力的上帝,我們只會不斷的耗盡,失去希望罷了。而當我們回到上帝面前,像保羅一樣看見那從上帝而來的價值,我們不但能夠忍受付出愛的時候所需附上的代價。重點是,我們必然看見那從上帝而來的意義。那必是我們喜樂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