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復活節系列(八)最後的晚餐

講道內容
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時間:二0一二年四月八日
經文:路加福音廿二章14-20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最後的晚餐



Ⅰ、引言: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今天是復活節,要介紹這張由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所繪的世界名畫「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因為這畫中的故事與背景,正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
       故事的開始是在「逾越節」該週的星期四下午,耶穌指派門徒彼得與約翰去預備逾越節的晚餐。他們問:「我們到哪裡預備呢?」耶穌回答:「你們去找一個手上拿著水瓶的男人,那人就會告訴你們在哪裡預備。」他們倆人走進耶路撒冷後,果真看到一名手拿著水瓶的男子,就問他:「我們的夫子讓我們來問你,要在何處預備逾越節的晚餐?」那人就帶他們到一間準備好、位於樓上的大房間,他們也就在那裡預備了逾越節的晚餐。
那日晚餐中,耶穌與門徒間的互動,被拍成一段影片「最後的晚餐」:
耶穌祈禱:「主我們的神,你是應當稱頌的,你曾賞賜給我們你的律法,你從地上賞賜給我們糧食,從現在起,這餅將不再是記念我們祖先脫離奴隸獲得自由。今天這一小片餅對你們來說,是記念你們脫離死亡的綑綁、獲得生命的自由。」接著,耶穌擘餅,分下去給門徒,且說:「這是生命的餅,凡吃這餅的人,就會得到永生。吃吧,這是我的身體,如此行以記念我。」
門徒吃了餅之後,耶穌拿起杯,接著說:「從現在起,這杯將不再只是記念一個神聖的誓約,上帝在西乃山上與我們祖先所訂立的約,這是我的血,為立下新約所流出的血,是為多人而流出的。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將來我與你們一起喝它,在我父的國度裡。」
門徒喝了葡萄汁之後,耶穌說:「現在我給你們一條新的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人的愛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就是一個人為朋友而犧牲生命。你們如果彼此相愛,眾人就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耶穌低頭說:「父阿!時候到了,願你榮耀你的兒子,好讓你的兒子也能榮耀你。將你所賜給我的人保守在你的名下,我不只為他們祈求而已,我也為那些人祈求,就是那些因他們的話而相信我的人。」
耶穌抬頭,最終說道:「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那日,耶穌與門徒守的是逾越節,這是猶太人為記念祖先出埃及的傳統節慶,但耶穌把它轉換成聖餐,成為人類罪得赦免的禮儀。最近我正與長老們溝通期待能做一件與耶穌所做的──維持儀式,轉化意涵相同的事情,就是要把台灣傳統的三獻禮轉化成尊神敬祖禮。禮儀在我們的信仰裡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卻也常常引起很多的誤會和爭議。特別是在基督教中的新教,除了「聖餐」與「洗禮」,幾乎沒有什麼禮儀,因此基督教在台灣,特別是「清明祭祖」此事上,很難得到台灣人的認同與接納。然而實際上我們的內心卻與之相同,也是緬懷、思念、尊敬祖先的,卻因著缺乏象徵的儀式、以致無法獲得他們的認同。因此,我們應該找出一個合宜的方式,來表達這樣的情意。
耶穌將逾越節的晚餐改成最後的晚餐──聖餐,而我們現在所守的聖餐與猶太人的聖餐儀式雖相同,但是背後意義卻有差異。
Ⅱ、逾越節晚餐(The Passover Feast)
逾越節的晚餐對猶太人而言,是一個記念祖先得到上帝恩典的傳統節慶。耶和華行神蹟的第十災時,執行擊殺埃及人的天使,只要看到門框上有羊血的記號就會跳越過,所以被稱為「逾越」。「這血要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作記號;我一見這血,就越過你們去。我擊殺埃及地頭生的時候,災殃必不臨到你們身上滅你們」(出12:13)。因此,猶太人的祖先沒有受到上帝的審判,不僅如此,還得到釋放與自由,離開埃及為奴的日子。因此,逾越節的殺羔羊、烤羔羊成為以色列民族一個很重要的儀式,他們在每年的逾越節,會舉行這個儀式來記念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地,被神拯救的經歷。
1.烤羊羔(Roasted Lamb)
直至今日,猶太人仍然遵守逾越節的傳統,當然,還有加入他們自己的儀式。原始的逾越節,聖經記載著三樣的物品:「當夜要吃羊羔的肉;用火烤了,與無酵餅和苦菜同吃」(出12:8)。
首先,「火烤全羊」就是被宰的羔羊要用火烤,因為當時猶太人於埃及為奴,窮到無鍋具可烹煮,且因當晚他們要快速離開埃及、時間緊迫,故以火烤全羊,直接食用。這代表的意義是:因著羔羊被殺死,牠的血被塗在門框上,天使見門框上有羊血記號就跳過,所以這隻羊羔乃是代替他們受死,使之得救。「這血要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作記號;我一見這血,就越過你們去。我擊殺埃及地頭生的時候,災殃必不臨到你們身上滅你們」(出12:13)。
2.無酵餅(Unleavened Bread)
逾越節的第二樣物品就是「無酵餅」,也就是未加酵母的麵粉團,直接用火烤食用。其實,這樣的餅吃來並不美味,因他們時間急迫、無暇等待酵母發酵,故這無酵餅代表上帝要救他們脫離苦難,時間緊迫要趕快預備好,時間一到就要離開。後來基督教把這個意思進一步轉化,「酵」代表「罪」,唯有我們把罪除乾淨,才能得到救贖,這是後來的解釋。而無酵餅的意義在當時並沒有將之與罪作連結,當初僅提到要「趕快」否則會來不及離開,「他們用埃及帶出來的生麵烤成無酵餅。這生麵原沒有發起;因為他們被催逼離開埃及,不能耽延,也沒有為自己預備甚麼食物」(出12:39)。這句的意思即為:當上帝要救贖的時候,你要抓著機會,趕快跟著走,才能夠脫離奴役的處境。
3.吃苦菜(Bitter Herb)
第三樣就是要搭配著「苦菜」食用,以苦菜作為紀念當年在埃及為奴的苦日子,「使他們因做苦工覺得命苦;無論是和泥,是做磚,是做田間各樣的工,在一切的工上都嚴嚴地待他們」(出1:14),因此,整個逾越節有三樣東西:烤全羊、無酵餅與苦菜。
這三樣都與祖先有關,因此我覺得逾越節、聖餐和我們的清明節性質相似,都是在緬懷祖先──猶太人與台灣人對此都相當重視。
「逾越節的晚餐」隨著時間的發展,後來發展出一樣原本沒有的物品──酒,共有四杯(也有五杯的說法,第五杯有人說是以利亞杯)。耶路撒冷他勒目(Jerusalem Talmud)中提到:再窮的人,逾越節當天也要給他四杯酒,因為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人人都應感謝上帝拯救自己脫離奴隸的生活,獲得自由。此典故出自聖經的出埃及記6:6-7,上帝在該經文處講了四個「我要」(I will),中文翻譯時,將四個次序給改變了,但是原文的次序是有意義的,他們稱這個為四杯酒(Four Cups)。而這四杯酒的典故,與今天經文中「耶穌舉杯」有關聯,因此有必要解說如下:
飯前酒兩杯,飯後酒兩杯,共計四杯,而每一杯都有其不同的意義,此乃根據出埃及記6:6-7:「……『我是耶和華;我要……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做他們的苦工。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上帝。……」該段落上帝說了四次「我要」。原文第一句為「我要使你們脫離重擔」(I will bring you out of burden),故第一個恩典是:你們可以卸下重擔(acquit burden)這是第一杯酒。而第二個恩典是:「我要使你不做他們的苦工」(I will rid you of bondage),苦工就是服奴役,也就是使人脫離綁捆(abolish serfdom),不必再為奴隸,得到完全的自由,這是第二杯酒。第三句是「我要救贖你們」(I will redeem you),前兩杯是飯前酒,第三杯是飯後的第一杯酒──是救贖酒──要帶百姓脫離埃及,不再受苦,因此,第三個恩典是救贖、釋放(atone liberation)。第四杯是「你們做我的百姓,我做你們的上帝」(I will take you as my people),所以這個恩典是親暱的關係(affection relation)。
路加福音記載著:耶穌先舉杯祝謝後,讓大家喝了,接著又祝謝擘餅,再次舉杯──這是第三杯,因此,耶穌至少舉了兩次杯。這也在唯有了解猶太人的習俗後,方能明白路加福音記錄兩次舉杯的意義。耶穌在第三杯酒的時候將原本耶和華說「我要救贖你們」的意義,轉換為「我是你的救贖者」。同時,也將逾越節晚餐轉為聖餐,故耶穌說:「我不再喝這杯(第四杯酒),因為要到上帝國再臨時,再與你們同喝,你們要做我的羔羊,我要做你們的上帝」,這是將來羔羊婚宴上的那一杯,是要留到將來喝的。耶穌表明他這次來是為要「救贖」,因此不與門徒共喝第四杯酒。藉此,我們可以感覺到,耶穌很細心地將上帝施恩帶領百姓出埃及的逾越節,轉化帶出他要救我們脫離罪惡,將來要與我們聯合的意涵,這就是今日的聖餐禮的意義。
III、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而耶穌是如何轉化逾越節意義的呢?「時候到了,耶穌坐席,使徒也和他同坐。耶穌對他們說:『我很願意在受害以先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我告訴你們,我不再吃這筵席,直到成就在上帝的國裏』」(路22:14-16)這句「我很願意」更精確地翻譯應為:我「迫切」地,因為希伯來文意思為I desire with desire,透過同樣的字說兩遍來表達最高級,於此代表極度想要。如同門徒們在海上遇到大風浪時,他們非常害怕,聖經敘述時也是用此語法they fear with fear。耶穌在這邊用最高級來說明自己的心情,並直言他即將受害,且在受害以前,要與他們守這個筵席,因為這將不再是逾越節,而是要轉變成聖餐。此後,他將不再吃這筵席,直至上帝的國降臨。
1.記念神的救贖
逾越節的筵席為猶太人傳統的禮儀,源自為要記念上帝於數千年前,救贖以色列祖先,離開埃及、脫離為奴所經歷之事。這如同我們的清明節一樣,每年會於該節日來記念我們的祖先。「你要注意亞筆月,向耶和華─你的上帝守逾越節,因為耶和華─你的上帝在亞筆月夜間領你出埃及」(申16:1),這是他們傳統的禮儀。
2.明言將要受害
最後的晚餐中,耶穌說:這個禮儀之後,就要作為逾越節的羊羔、受害被殺。事實上,耶穌曾在餵飽5000人的神蹟後,跟門徒提過此事,但他們無法明白、聽懂,只因這些人皆曾目睹耶穌可以一次餵飽這麼多人,如此厲害、怎可能會被殺害呢?然而,耶穌不只一次、兩次地跟門徒說,直到這一日,他知道自己再不說清楚,時間已到、將無機會了!故耶穌與門徒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路9:22),這就是耶穌基督。換言之,在最後的晚餐,耶穌是要跟門徒們說明:自己即將受害。
3.迫切設立聖餐
基於時間緊迫性,耶穌才使用希伯來文的最高級(Hebrew infinitive absolute)來表達他迫切想將這逾越節晚餐改為聖餐的意圖,「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22:19)因此,現在要記念的,不是幾千年前耶和華帶領百姓出埃及,而是後來的意涵:耶穌基督為了我們,將身體破碎,作為代罪羔羊;所以記念的對象應是主耶穌。因此,逾越節改為聖餐的記錄出於此時間點。耶穌擔心若是錯過了這機會表達,未來門徒們將無一個禮儀來思念、記念他們的夫子。
4.預言神國將臨
儘管耶穌提及自己即將受害,然而他同時也預言,受害不會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過程,不久他即將復活、再臨,屆時上帝的國會降臨。所以耶穌說:「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裏,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太26:29)。此時,耶穌已預言,將會有一個更加盛大的晚餐,到那時,他要與我們一起慶祝;而那當初不與我們一起喝的第四杯酒,到那日來臨時、將與我們一同飲用。因此,逾越節的晚餐是猶太人的傳統,為要回顧過去,記念上帝救贖脫離為奴之日;而耶穌迫切要設立聖餐,是為了將逾越節晚餐的意義,轉化為今日記念主的聖餐;並且祂預言上帝國的降臨,這是將來要發生之事,這指的是羔羊要娶新娘的那個晚餐。換言之,耶穌在此進一步將三個時空下的晚餐定義出來:一個是過去──逾越節的晚餐,記念上帝的救贖;一個是現在──記念主聖餐,迫切設立聖餐;一個是將來──羔羊的婚宴,預言神國降臨。
5.大家共飲一杯
耶穌說完後,就舉杯,祝謝,並且讓大家分著喝,「耶穌接過杯來,祝謝了,說:『你們拿這個,大家分著喝。』」(路22:17)這也是為什麼天主教主張「不能分杯」,而要一個杯大家輪流喝。但這個階段還不是聖餐,此杯是在分餅之前喝的,所以還是猶太人慶祝逾越節的飯前酒,這仍屬逾越節的晚餐,耶穌在這杯之後,才設立聖餐。由此處可見,是全部的人一起分吃一隻羔羊;一起分吃一塊餅,一共飲一杯酒。意味著上帝的拯救不會是只救個人,更是要救團體。全家共吃一羊,共喝一杯,共吃一餅;可見,上帝以家庭為單位,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地來施行拯救。「你們吩咐以色列全會眾說:本月初十日,各人要按著父家取羊羔,一家一隻。」(出12:3)
6.這是我的身體
在這之後,耶穌開始把逾越節的禮儀轉化為聖餐禮(路22:18-19)。他不再說吃這無酵餅是為記念過去祖先脫離埃及的管轄,而是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這便是將舊的禮儀加上新意。我想在復活節主日施行尊神敬祖禮也是有此意涵,將原本傳統的禮儀、透過我們的信仰賦予新意,盼望能因此有一個合乎信仰的禮儀,來表達對祖先的緬懷。耶穌在此拿起餅來,祝謝,擘開,這原是逾越節的禮儀,但他接著賦予新意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22:19)因此,這個禮儀於此從「記念上帝的救贖」,轉變為「記念耶穌的犧牲,使人類脫離罪惡」;吃完以後,耶穌舉杯,這杯是第三杯「救贖杯」,這杯與耶穌所要做的事息息相關,因此耶穌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22:20)過去耶和華在西乃山上立的乃是「舊約」,今日耶穌則與之立的是「新約」。以前的舊約,是以羊血作為證據,而現在新約則以耶穌的血來作為憑證。因此,第三杯的意義也從上帝拯救以色列人,而轉化為耶穌基督拯救世人。接著耶穌拒絕喝第四杯,因為這杯要等到將來再喝。所以,對我們而言,聖餐並非結束,乃是個過程,為要等候將來與耶穌一起享用羔羊的婚宴,屆時將要喝這第四杯,那是與主完全合一之杯。
「這是我的身體」(路22:19),這句話使基督教內部殘殺多年,許多教徒因為此話而死。耶穌手所拿的是一塊餅,但卻說這「是」我的身體,此舉引起教會爭論、眾說紛紜:當耶穌說完此話後,餅猶是餅,或變為耶穌的身體呢?天主教認為,當耶穌說完「這是我的身體」時,餅就變為耶穌的「肉」;不同意這種說法的人,就被殺頭,因為其褻瀆了耶穌的身體。因此,這個「是」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並非是個小問題,而是個大問題。
在此共有四種說法:
「變質論」(Transubstantiation):
這是天主教的傳統觀念。本來是麵粉所做的餅,在那一句話之後,神蹟發生,變為耶穌的肉,因為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
「共質論」(consubstantiation):
馬丁路德反對變質論的說法,他認為那塊餅應該是耶穌的身體參和入餅中,所以餅中含有耶穌的身體。
「靈在論」(Spiritual Presence):
改革宗加爾文認為,餅就是餅。然而,耶穌靈性的生命進入這塊餅中,所以我們領受到的是耶穌屬靈的生命,不是他身體的「肉」。亦即,耶穌確實存在於我們的聖餐當中,且以屬靈的存在,而非以蛋白質的形式存在於餅中,長老教會相信耶穌屬靈的生命進入聖餐當中,人領受的是屬靈的生命。
「記念論」(commemoration):
另有Zwingli認為這不過就是個記念儀式,因此不需要討論這塊餅到底是「肉」還是「靈」,他把聖餐中的餅、酒完全地象徵化。但是,加爾文認為這樣太過強調人為,耶穌在這當中彷彿沒有扮演任何角色。Zwingli就是因為與人爭論他的論點,而遭殺害。在當時不過是針對一句話的解釋,卻引起基督教內部彼此爭論、殺害。
長老教會接受的是加爾文的解釋,依據聖經約翰福音:「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6:63),故唯有耶穌的靈才能給我們生命,而非他的蛋白質。
7.擘餅為咱捨身
此外,耶穌的身體是為我們捨的,犧牲他的生命,作為贖價,「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8),所以這「為你們捨的」(路22:19),有「代贖」的意思,因著他的受死,所以我們可免於死亡。
8.主流血立新約
此外,「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22:20),這個「新約」事實上在耶利米書已經提過;由於舊約的十誡是寫在石版上,人無法遵守,接下來的新約,上帝說,他不要寫在石版上,而要寫在人的心上,使人能打從心裡遵守與上帝之約:「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31:31,33)
9.如此行記念主
人要以此行來記念主,「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22:19),保羅也說:「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林前11:26)所以,「記念」是僅留於內心,而「表明」是向他人分享,所以保羅把這「記念」又更進一步地闡明:我們不是自己在家裡,用餅與杯來記念主而已,而是在公開的場合,表明我們記念主為我們犧牲,盼望其他人也能跟我們一樣,願意相信此事、領受恩典,一起來守聖餐。因此「表明」有「宣告」之意,這使得聖餐成為傳福音非常好的時機,要讓大家知道,我們領受這些,乃是因為主為我們犧牲,以致能從罪中獲得釋放,這是耶穌給所有人的恩典,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和我們一起來領受。所以每次在聖餐時,我會邀請說:「願你能趕快受洗,一起與我們領受這恩典」,這是一個公開的表明、宣告,不是私下的記念而已。
Ⅳ、羔羊的婚宴(The Feast of The Lamb)
1.預備好了的新婦
將來耶穌再臨時,並非如領聖餐般拿著一塊餅與一個杯而已。屆時,會是一個大慶典,有如娶新娘的婚宴一般盛大、歡喜,與最後的晚餐截然不同。啟示錄十九章雖然未載明是喝何酒,吃啥餅,卻說得很清楚,新婦會穿上白衣,「我們要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他。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天使吩咐我說:『你要寫上: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又對我說:『這是上帝真實的話。』」(啟19:7-9)因此這裡寫到「有人受邀參加婚宴」,新娘的特色是「著白衣」,白衣是代表「聖徒所行的義」。當這些要件都俱備、便可稱為「準備好」,屆時,羔羊會再來,要與新娘結婚,而新娘則是代表「教會」;新娘準備好的時候,也就是羔羊婚娶之時。
2.蒙恩穿白細麻衣
教會該如何準備呢?以弗所書第五章說得很清楚:「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弗5:25-27),這段經文說明耶穌替我們放棄生命,除此之外,還用水與道把教會洗淨,使教會成為聖潔的,是沒有玷污皺紋的,當教會完全潔淨時,就是準備好了。所以主替我們死,使我們得救,洗禮只是第一步而已,而這只是為了將來進入天堂嗎?不是的,洗禮後,因著耶穌的愛,你的缺點會改善,內心與行為會越來越進步,你的玷污和皺紋會越來越少,生活表現出來的「義行」會越來越多,當你完全、如白衣般,新郎就會來到,要與教會完全地結合。因此,我認為所謂的「準備」就是以弗所書所描述的──準備好的人,就是穿光明潔白(也就是榮光的意思)細麻衣的人,這樣的人有上帝的形像,有真理、仁義和聖潔,「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4),甚至啟示錄解釋為「聖徒所行的義」,所以不僅是「稱義」而已,而是能夠「行義」。我常說,基督教若只透過洗禮讓你稱義而已,那叫「做一半的好事」,倘若受洗後你繼續犯罪,然後每次犯罪後再到上帝面前蒙赦免,這樣有什麼意思?更重要的是,壞事越做越少,如此才是真正的變好與有意義的。
當我們完全時,耶穌會再來,我們要與他完全合一,因為有罪就無法與主合一,所以這個罪要處理乾淨。因此不能只是算你無罪,而是罪要完全地被潔淨。
3.赴羔羊婚宴有福
聖經上說,受邀參加婚宴的人有福氣了,那麼是誰受邀參加這羔羊的婚宴呢?這指的並非是教會,因為教會是新娘,「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太22:2,10)。被邀請者當中,至少有一個人,叫做施洗約翰,因為他曾說過:「我不是新郎,我是新郎的朋友,我聽到新郎的聲音,就已經非常高興了。」他也不是新娘,因為他沒有在教會裡面,他是把人帶到新郎面前,使人能夠進入恩典裡面的那個人,「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約3:29)。此次準備講道之時,我有一個感想;基督教深受天主教的影響,認為教會以外無救恩,這是一種「教會主義」,此話恐怕是有問題的。上帝的救恩想必比教會更大,因為將來婚宴,除了新娘以外,還有受邀請的賓客,有人說那些人是沒有進入新約的猶太人,譬如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舊約的聖徒。然而,我們不應該只是顧念在教會裡面已得到救恩的人。我常覺得,上帝的心胸比我們更加廣闊,天主教因為改革宗神學認為教會以外無救恩,同樣基督教的改革宗多少也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認為所有的救恩都在教會裡面。然而,這處經文所描繪的圖像,受邀參加婚宴的,不是新娘;雖然不知道受邀者為那些人?但卻知上帝除了新娘以外,還邀請了一些人,可以參加這個婚宴,這是我這次準備講道時,特別的領受與感想。
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我們今天學到的功課如下:
1.逾越節晚餐 記念主越過保生命
第一,原本逾越節晚餐是猶太人為記念過去他們祖先領受到的恩典,這與我們的清明節相似。這是猶太人傳統的節慶,以記念耶和華因著羔羊的血、而越過他們的房子,使他們的命得以保存。
2.主設立聖餐 記念主救贖赦罪惡
耶穌基督將這個傳統轉化,同樣是在吃逾越節的晚餐,但將意思轉變為我們今日所行的聖餐,記念主救贖我們,赦免我們的罪惡,這是我們的屬靈生命獲得拯救,「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太26:28)。
3.羔羊的婚宴 享受與主完全合一
然而聖餐並非是最後的結果,其後還有羔羊的婚宴,使我們最終能享受與主完全的合一,這才是救恩的目的。所以人不能只想著,守聖餐為的是將來進入天堂,如此還不夠,聖餐是為了讓我們記念主的犧牲,並且努力地換上白衣,可以在生活中活出榮耀,屆時耶穌再來時,準備好的人,可以參加這羊羔的婚宴,與基督成為一體。保羅將之稱為極大的奧祕:「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弗5:31-32),所以與上帝完全合一是我們未來最大的盼望。

VI、結論:恩上加恩
耶穌基督第一次以贖罪羔羊的身分降臨時,他替人贖罪,被釘在十字架上,他擘開逾越節的餅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他倒第三杯酒時說:「這是我的血,為你們流出來的。」他為救贖你們,設立聖餐。然而,耶穌知道這不會是結論,將來第二次降臨時,他不會再與我們吃聖餐,因他第一次來,已將逾越節改為「聖餐」。他再來時,要將聖餐改為「君王的羔羊婚宴」,那會是一場極為喜樂的婚宴。兩次降臨,兩場筵席,但意思卻迥異:從聖餐到婚宴,是一個從稱義到成聖的歷程,是從與上帝和好、到最後與上帝合一。稱義、和好是恩典,成聖、合一是更大的恩典,據此我稱之為:「恩上加恩」。
禱告
上帝我們感謝你,猶太人的逾越節,原是記念過去祖先領受上帝的恩典,脫離奴役,而主耶穌基督將這樣的傳統文化的禮儀轉化,讓我們與上帝隔離的關係,因著耶穌基督的死,獲得赦免,並脫離罪惡的綑綁。我們不只要領受稱義的恩典而已,更要繼續在主愛中,在教會裡面,大家不斷地互相勉勵、更臻成熟,使自己的罪越來越少,將來耶穌基督第二次再來時,我們可以穿上潔白美麗的白衣,作為新娘,完全地與主合一。主,你把這樣的盼望賜給我們,也給我們挑戰,讓我們不要以為藉著洗禮,就自滿拿到進入天國的通行證,請幫助我們受洗後能夠繼續裝備自己,因為準備好的時候,主你還要再來,將來能夠與你一起進入羊羔的婚宴,感謝主,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0 意見: